随州日报:泥土地里寻良策 产业帮扶提质效 发布日期:2019-08-05 信息来源:随州日报20190521 编辑:随州市农业农村局 审核:杨文明 字号:[ ]

随州日报全媒记者张清 通讯员张坚 汤丰
  产业是强村之本、致富之源、脱贫之基。在精准扶贫、脱贫攻坚中,我市各地通过发展香菇、蔬菜种植,小龙虾、黑猪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,夯实农业农村发展根基,努力帮贫困户找到一条合适的致富之路。
  如何让这条路走得更宽、更顺、远?在市委、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,5月14日至16日,市农业农村局牵头,联合市委组织部、市扶贫办等单位,深入各县市区特色产业扶贫基地,开展了一次产业脱贫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题调研,全方位收集意见和建议,以科学研究制定今年的农业产业扶贫奖补办法。

特色产业遍地开花
  青翠欲滴的黄瓜,娇艳欲滴的西红柿,嫩绿发亮的青皮茄子……5月15日上午,天空飘着小雨,曾都区何店镇桂花村蔬菜合作社大棚基地内一片忙碌,社员们正将采摘的黄瓜打包装车。“今天要发一万斤黄瓜到信阳,批发价一块五一斤。”基地负责人说。
  头年建基地,次年见效益。桂花村的蔬菜产业基地,正源源不断地输出着致富的新动能。去年,该村通过招商引资与金桂农业公司合作,流转土地40亩,采取“村集体+企业+农户”的模式,发展大棚蔬菜种植。村里利用上级产业扶贫资金和合作社股金,先后建起了60余个蔬菜大棚。同时,从蔬菜强镇万店镇引进技术员指导种植,借助当地渠道统一销售。
  “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在基地参加管理,按劳动量领取报酬,并享受合作社利润分红;无劳动力的贫困户也可享受1800元至2000元的年度分红。总收益的30%作为村集体公积金,用于基地建设和扩大再生产。”桂花村村支书龚焕新说。   在曾都区洛阳镇小岭冲村看到,该村将发展林果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,沿通村公路打造4个各40亩的林果基地,走出一条“村庄美、村民富”的特色发展之路。
  在广水市长岭镇泉水村,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正酣。登上该村制高点涌泉亭俯瞰,村庄面貌尽收眼底。精准扶贫中,该村立足资源禀赋,引进5家企业,建设苗木花卉、多肉植物、小龙虾养殖、油茶、旅游观光等五大产业扶贫板块,一个四季有花、四季有景、四季有客的田园综合体跃然眼前。

利益联结多方共赢
  在洛阳镇张畈村,连片的地栽香菇大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该村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建设了一批香菇大棚,供贫困户免费使用;农户从洛阳富民合作社购买菇棒,村里通过产业扶贫资金对农户购买的菇棒给予少量补贴,通过种植能手示范,带动贫困户发展袋料香菇种植脱贫致富。“贫困户无需投资建大棚,购买菇棒更便宜,技术成熟风险低,全镇已有4个村推广‘集中制棒、分散出菇’扶贫模式。”该镇有关负责人介绍。
  “在发展产业、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同时,如何同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?”对此,曾都区相关部门表示,当前扶贫资金投向和产业发展方向主要聚焦于贫困户脱贫、贫困村出列。如何把产业脱贫和村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,少数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定探索,正在进一步推广,还需建立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。
 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董学斌介绍说,我市通过资金、设备投入,采取长短结合等方式扶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,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。这些特色产业,既培植了脱贫致富的动能,也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基础。我们既要关注当前的脱贫攻坚,也要关注脱贫后的资产、资金使用情况,科学建立村集体、合作社和贫困户间的利益联结、分配机制,防止后期村集体资产、资金闲置浪费和流失。
  在随县万和镇调研了解到,当地贫困村将扶贫资金和村干部、贫困户出资资金作为股金,投入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,建立三方利益联结、分配机制,充分调动村干部谋发展、抓落实的积极性。合作社在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同时,收益按股份进行分成,实现了产业发展、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“三赢”局面。
  “引进、扶持、壮大、做强。”长岭镇泉水村的发展思路和规划非常明晰,再过几年,五大产业将进入“丰收期”。“只有产业选准了、基础筑牢了,集体经济才能永葆活力。”该村负责人表示。

科学制定奖励办法
  “脱贫之路有尽时,发展之路无穷期。”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徐锋说,脱贫攻坚、特色产业发展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之间并不矛盾,反而可以相互促进。通过此次调研,围绕推进产业脱贫突出经验与模式,深入挖掘了一批特色种养产业的典型范例,进而梳理出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、扶持激励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脱贫、构建合理利益共享机制”的措施。
  据介绍,下一步,市农业农村局将结合本次调研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,在征求组织、扶贫、财政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,科学制定今年的产业脱贫奖励办法,充分发挥奖补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,促进贫困村产业可持续发展,推动乡村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迈进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。

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